孩子出现行为偏差现象,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原因是父母管教,有的是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后天环境所影响。全日制幼儿园的孩子出现行为偏差的现象要比寄宿制幼儿园的孩子少一些,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于是就要将问题的重心放在“如何纠正其行为偏差”这个问题上了。
随着现在社会工作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父母由于工作太忙碌而考虑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寄宿制幼儿园,这些孩子以前都是爸爸妈妈的小宝贝,但是现在却要5天才能回一次家,并且,在幼儿园里很多事情都要自己来做。和全日制幼儿园的孩子比较,这些孩子的问题更突出,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就要学习帮助孩子如何克服?如何过渡?
一、从目前寄宿制幼儿存在的问题来看
当父母亲拿着孩子的行李带着孩子入园的第一天开始就意味着这个孩子从家里的“小皇帝”转变为众多儿童中的普通一员,他们不可能再具备在家庭中那种“群星拱月”的地位,对父母强烈的依赖性随着个体角色与环境的改变都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寄宿制幼儿园面对新生来园出现的分离焦虑和地位、环境改变所带来诸多的不适应所产生的一系列的问题儿童。
例如新生入园阶段出现的分离焦虑问题和在园黄昏时段想家问题,都会引起幼儿情绪波动,特别在周一来园时与家人分离和每天夜幕降临时所产生的一种焦虑和伤感情绪,具体表现为:
●有的站在教师面前哭闹着;
●有的会焦虑不安的来回走动;
●有的会茫然无助地望着窗外;
●有的含着眼泪躲在一边偷偷地哭,
●还有的会出现暴力行为。
由此,我们感到,孩子们心里承受着巨大的焦虑,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如果经常体验这种情绪,不仅会影响幼儿的身体发育,也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发育。
二、 如何纠正
第一:家长要和幼儿园保持紧密地配合
为什么寄宿制幼儿园的孩子会有这么多的行为偏差?主要原因是长期没有和父母在一起。当他们周末和父母相处的时候很想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满足他们渴求安慰和关爱的心理需要。这个时候父母发脾气,正好迎合了他们的心意,如果父母撤消关注,孩子没辙了,就自然对干坏事不感兴趣了。所谓的撤消关注就是“不理睬”,是一种比较温柔的惩罚方式,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具有抑制作用。如果他们发现蛮横无理得不到家人的关注,他就不会用这种畸形的方式来博得父母的关心了。孩子“人来疯”、“出风头”等行为都是这种心理表现。
有效运用这一策略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多次使用方可见效。不能指望每次“撤消关注”都会有效地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孩子在变好之前可能变得更坏,还有可能出现反复。因为“撤消关注”一方面会激起孩子的抵触性情绪,另一方面他可能尝试多次发现仍不能“制服”大人,所以,成人要有这个思想准备。
(2)家庭成员要措施一致。如果爷爷奶奶与父母不一致,孩子在这边受到冷落,在那边得到袒护,教育效果就会极为糟糕。因此,在实施“撤消关注”之前,家人要结成“统一战线”。
(3)与正强化配合使用。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撤消关注”,当孩子出现适宜行为时要及时地补充关爱和赞赏,这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哪些行为是爸爸妈妈不喜欢的,哪些行为是爸爸妈妈喜欢的。
(4)不能间歇使用。间歇使用“撤消关注”实际上就变成了前面介绍过的“间歇强化”中的“变时强化”或者“变数强化”,这样不但不能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反而会加剧他们胡搅蛮缠、无理取闹。
第二:教师的语言应创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氛围
《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一提法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深远的实践意义。它从根本上明确了保育工作在整个幼儿园工作中的定位。对于寄宿制的孩子来说,健康是最重要的。健康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一方面,缺乏健康的人不是一个完整、全面的人,另一方面,一个人的健康与否又会极大的影响其认知、社会性的发展。作为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教育目的的学前教育机构来说,健康教育无疑成为其工作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我们寄宿制幼儿园来说健康是永恒的研究主题。
幼儿有一种本能心态,即期望得到教师的“爱抚”。在与幼儿的接触中,教师的语言要体现热爱幼儿、尊重幼儿,常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的行为,理解幼儿的失败,并帮助幼儿积极主动地战胜困难,从而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并让幼儿有安全感。经常说:“没关系”“能不能”“让我们一起来好吗”“你说怎样做会更好”“你来试一试,需要帮助就和老师说”等等;不能习惯于用 “不行”“不许”“不能”等。自己充当监督员的角色,不给幼儿一点对话的余地,这样会阻碍幼儿自觉、主动地调整行为偏差。 针对这些,老师要注意:
㈠教师语言要为幼儿反省认知水平的发展提供帮助
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其经常反思有关。所以,在各类活动中,教师要经常提醒幼儿去反思,通过反思让幼儿获得策略迁移。多向孩子问“为什么会这样!”,如让幼儿洗手拿杯子,盥洗间内拥挤不堪,有幼儿故意推人,发现后低着头吸吮手指,这时可以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先请幼儿让老师看看他的手指,继而再问:“怎样洗手拿杯子会更快?下次请到洗手,你会选哪一种方法?”或“哪一种方法更开心?” 同时应允许幼儿对自己对所做的错事表示后悔后,引导他们从中吸取教训。
对于一些具有恶劣行为或者高危行为的幼儿,比如用脚踢人、用手打人、用嘴咬人、对人吐口水、骂人脏话、搬弄是非、破坏东西、抢别人东西、生气吼叫、大声哭闹、抱怨烦躁、吵闹不停、一再戏弄别人,这些情况可以将其“适度隔离”,也称“罚时出局”,即将幼儿从产生不良行为的环境中隔开来,把他撤离到一个单纯或无聊的地方或特别房间,而且在时间的限度内不准活动或外出。隔离的短期目标是立即阻止有问题的行为,长期目标是帮助幼儿达到自我控制。
幼儿不喜欢被隔离,是因为他们遭受许多立即性的损失(即刺激物的消除),比如失去了令成人生气或沮丧的权力,失去控制成人的能力,也失去了操作玩具、玩游戏,以及参加各种有趣活动的自由。隔离时最好有一个定时器,让幼儿以此为监督物(而不是人),容易形成自律。事后教师可以和幼儿讨论,告诉幼儿“你为什么要去隔离”,包括他违背了哪些规定,如果幼儿正确说出为什么则可以简单复述他的答案,然后应立即让幼儿自行离去,无需与幼儿做任何不愉快的对话。如果幼儿不知道为什么被隔离,或者他说出一个不正确的答案,那么,一定要告诉他被隔离的真正原因。等到说完正确答案以后,再问一遍,为什么被隔离,直到他能说出正确原因,然后才让幼儿离去。
㈡ 运用称赞和鼓励的语言强化幼儿好的行为
尽管幼儿的行为偏差有时表现得很沉默,有时爆发性很强;有时显得很幼稚,有时又很较劲……但要对他们进行鼓励,不要压制。要以幼儿起初向好行为学习这一心理为基础,引导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当幼儿发生矛盾,学着和同伴商量解决的时候,教师评论幼儿正在感受的愉快体验,或让幼儿愿意说出他的这种体验,则更能有效地调整其行为偏差。“真不错!你在和他商量了!”或“天哪,你自己都不敢相信吧,瞧,你做到了!你想告诉我你的感受吗?”这些积极的语言暗示可以使幼儿知道:教师对他的进步非常关注,对他非常关心,使他受到鼓舞,从而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比如要发怒时,幼儿就可以自我暗示“不要发怒”,当遇到会引起心情紧张的事,暗示自己“不能紧张”、“紧张要出差错”等,起到缓解紧张、稳定情绪的作用。
㈢ 把握交谈技巧,帮助幼儿克服偏差
对幼儿教师来说,语言表达应做到准确、清晰、规范,同时必须实现语言的“儿童化”。语调上要注意舒缓有致,语气上要注意柔和,并要巧妙地处理好轻重、停顿、变调,做到抑扬顿挫,以求达到“动之以情”的效果。在日常活动中,谈话法是教师常用的语言组织方法,从让幼儿由不自觉到自觉克服偏差的角度出发,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幼儿、不同的行为偏差多提以下问题:假设性、比较性、重新定义性、起源性、应用性、分析性问题。如“你觉得这样做好吗“试试换个方法,大家会很惊喜!”以促进幼儿进行多角度、深入的反思。 同时,教师的语言要体现鼓励幼儿所作出的努力,对幼儿克服偏差行为中所取得的进步在集体中及时进行表扬、树立榜样。实践证明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是一面旗帜,具有生动和鲜明性,说服力最强,最容易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三、结论
学龄前儿童“所有权”观念正在发展,出现行为偏差不可枉下断言。老师和家长应该用爱心、耐心帮助幼儿纠正这些所谓的“偏差”。可以用温和的态度、平常之心积极地面对它。让我们给孩子更多的关注,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任何教育问题都离不开老师和家长,二者必须密切配合。这样的我们的孩子才能在爱的氛围中健康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