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程教育网
中国远程教育网 客服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浅谈“悬念学习”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浅谈“悬念学习”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21世纪是呼唤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的时代。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自然就成为当前幼儿教育改革的紧迫课题,而体现幼儿主体性,尊重幼儿的教育观自然就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要义所在。《纲要》中也十分强调以幼儿发展为本,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之重要。所以,在实践中,我们依据《纲要》精神,以“自身发展为本体,培养完整儿童”这一现代教育的新理念为指导,对“悬念学习”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悬念学习是指问题的延迟解答。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适当地留有空间,延迟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促进幼儿主动发展是有益处的。因为幼儿主要是在解疑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对于幼儿来说,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因此,在需要的时候,教师应适当延迟疑问的解答,从而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
实践告诉我们,恰当地运用悬念学习,可以发挥以下的作用:
    一、悬念学习有利于幼儿克服学习定势的钳制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容易陷入一种固定的观念或反应中,这种倾向称为定势。定势固然其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一面,但它也容易使问题固定化,成为解决问题的障碍,对于幼儿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幼儿受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其思维具有固定性、片面性、不灵活性和自我中心性等特点,这在续编故事中就有明显的表现。如编故事:“小亮捡到了一个钱包,以后怎样了呢?”幼儿几乎都先想到:“交给警察叔叔了……”再如编故事:“小鸡不见了,怎么回事呢?”幼儿会不约而同地讲:“小鸡被狐狸抓走了……”而且,幼儿还难以较快的突破这种定势。若急于让幼儿编讲,则多半是思路狭窄、雷同、单调。但若设置悬念适当延迟解疑的过程,给幼儿充分的创编时间、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编、同伴互编,这样做多能促进幼儿变换创编的角度,丰富创编的内容。符合《纲要》中强调的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
    二、悬念学习有利于幼儿充分地主动探索、求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思考和产生问题是主动性发展的一种重要表现。由此看来,对于促进幼儿的发展来说,解疑的过程比解疑的结果更重要,尤其是一些较复杂,较生疏的问题,更应该允许幼儿有一个充分的解疑过程,让幼儿有充分时间去试误、去探索、去求知。在充分展开对疑问的探求后,获得疑问的解答,对促进幼儿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例如,有一次我班进行认识鸟类的活动,其中涉及鸟类的共同特征,幼儿几乎都认为:“鸟全都会飞。”显然,幼儿被鸟类的非本质然而是显著的特征迷惑了。于是我对此提出反问:“有没有不会飞的鸟呢?”多数幼儿说“没有”,少数幼儿说:“有”,但又都说不出充分的理由。考虑到我班幼儿当时解决这个问题的心理准备不足,因此,我没有简单地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设置悬念:“到底有没有不会飞的鸟呢?你们回家去问一问,我也去问一问,明天我们大家再来讨论,看谁知道得多?”当我再次组织这个问题的讨论时,情况就不同了。孩子们不仅反映了较丰富的有关知识,而且表现出了探索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满足。充分发挥了师幼互动作用,变幼儿的被动学为主动学。 
       运用悬念学习的关键在于端正教育观念。长期以来,幼儿园都是沿袭传统教育的模式,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幼儿的主体作用使幼儿处在被动的客体地位,被灌输知识和接受技能训练。着眼点放在学习的结果上,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忽视幼儿主动感知、体验、探究的过程。持此种观念的教师提出问题后,只盯着问题的解答,因而想方设法地使问题迅速地得到解决。这种做法能给孩子一定的知识技能,却不利于发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念中主张教师要以“完整的、活动的观点来看待整个教学过程,以综合的观点来改进教学过程,”这一观点对我们“悬念学习”具有指导意义。因为,悬念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着眼于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工作规程》早已明确幼儿教育过程的重要性。当然,这并非是说悬念学习不讲究结果,只是不片面追求结果。实际上悬念学习所获得的结果,收益更大,质量更高。例如,“通往魔术宫路上的力险”这一语言活动中,我们用魔术爷爷和孩子的一段对话导入课题,并在通往魔术宫的路上设置了许多障碍悬念,提出了如魔术宫为什么不欢迎我们进去呢?我们该怎么办?等挑战性问题,让幼儿通过探索来讲述他们各自的“经历”,按照“寻地图辨路——克服困难——讲述战胜困难的办法——体验成功的喜悦”的流程来完成学习任务,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始终处于好奇、求索的积极状态。 
       那么,是不是所有疑问都是延迟解答好呢?当然不是的。不适当地延迟解答,过分地延迟解答只会使智力活动松懈,并不利于幼儿的发展。《纲要》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所以,运用悬念学习,一般应从两个方面的需要出发:①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运用悬念学习,如:需要进行多解的问题、需要反复探索的问题等,适当延迟解疑的过程,效果就好。例如,在“磁铁的穿透性”游戏中,首先,教师将小磁鸭、各种材料制成的板、磁铁交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去玩,去操作,去发现。然后提问:“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呢?”幼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新发现:“我发现磁铁会透过好多材料的板吸住小磁鸭。”教师没有把答案告诉幼儿而是让幼儿在主动接触材料、自由操作的过程中,自己得出结论。而后又设置新“打捞沉船”的游戏,让幼儿自己去思考,去操作,直到成功。在两个的游戏中,设置的悬念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完全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符合了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②根据学习对象的需要运用悬念学习,如幼儿对解疑的心理准备不足时,可适当延迟解疑的过程,充分推动加速幼儿内部的发展过程,符合马克思主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原理。”
    三、教师的指导策略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 
       在教育活动中,“教”与“学”是对立统一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发展过程中的新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指导策略,才能更好发展教育效果。悬念的学习不是悬起来就行了,悬念学习的效果正如上述所说决定于解悬过程的做法。
     1、悬念的提出。悬念学习的先决条件是,悬念的本身要具有挑战性、激发性,悬念的内容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同时在提出悬念时,要采取富于激发的方式,运用观察和设置开放性问题的策略,推动幼儿学习兴趣推向深入。如讲故事中运用悬念学习,就应该在讲到最能激发幼儿想象的地方设置悬念,并运用富于激励的口吻,提出挑战性的问题:“猜一猜,以后会是怎样的呢?”“看谁想得多?”“谁想得和别人不一样?”使悬念一提出来,就能抓住孩子的心,以促使解悬过程积极展开。
    2、解悬的做法。解悬的措施是不拘一格的,有议论、商讨、试验、操作等等。采取什么措施应决定于悬念的内容与学习对象的需要。但无论采取何种做法,都应注意两点:
 (1)悬而不断。延迟解答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因此要在延迟的过程中,采取积极的措施,使延迟的过程紧紧围绕悬念展开,步步深化,这样的延迟才有积极的意义。若只设置悬念,却缺乏相应的解悬措施,就会出现越悬越冷的情况,难以达到解悬的目的。例如,幼儿偶发性的对纸、草提出很多不同的问题,如,纸是什么做的?把它放到水里会怎样?小草吃什么?它有什么用?等等,针对幼儿的各种提问,设计了有关“纸的秘密,”“草的本领大”主题活动,运用议论、操作等措施来解决问题,幼儿通过操作继而又发现了新问题“为什么本来相同的两张纸会先后落地呢?草为什么是绿的?等使幼儿的主动性充分的发挥。
 (2)悬而有解。有悬就要有解。解悬的关键在于掌握好落实悬念的适当时机,匆匆地解悬,不能使解悬过程充分展开,但过分延迟解悬,甚至悬而有解,也不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掌握好“适当”的时机,教师要在解悬的过程中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心理动向。所谓实施教育,观察先行。只有敏锐地觉察幼儿的各种反应,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反应,才能保证解悬过程充分展开,当幼儿有了相应的心理准备时,教师汇集解悬的过程,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例如,幼儿对小动物、纸的摆弄很感兴趣。在“金鱼”的讨论中为什么金鱼瓶子上要留几个小洞?为什么不能把瓶盖盖住?金鱼在脏水中会怎样呢?针对问题教师只需三言两语就能把问题的奥秘讲清,但幼儿不可能完全理解。根据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提出“发现学习”这一学习方法,引导幼儿自己寻找答案。通过做实验、观察,幼儿得到了理解性答案。
    四、教师扮演的角色影响幼儿的主动发展 
       在解悬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既不能充当代替者,也不能仅是旁观者。所以,教师应扮演以下几种角色: 
       参与者:教师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幼儿的解悬过程,和幼儿一起讨论、一起做实验、一起想办法等,这样做不仅能鼓舞“士气”,而且有利于教师的观察、了解,还能自然地施以指导。例如,在活动中发现不少幼儿对“小电灯会发亮”很感兴趣,就设计了“给小动物喂食”的游戏,让幼儿尝试喂小动物吃什么食物,小动物的眼睛会亮,从中探索出当电源、电线、灯泡构成一个闭合回路时灯泡就亮了的原理。游戏中幼儿的兴趣很浓,充分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支持者:凡幼儿解悬所需要的,教师都应尽可能地、及时地提供,如及时地供给所需的试验用品、操作材料,为幼儿探索开辟必要的空间,协调各方面关系等,以保证解悬过程的充分展开。 
       启发者:教师不应代替幼儿解悬,但应启发幼儿解悬,如在必要时提出建议,给以提示,组织幼儿间的交流等。教师的启发应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进行,而且要适可而止,要给幼儿的探索留有余地,要避免主观的、强加的、牵羊式的指导。例如,当幼儿选择红色画太阳时,教师提问:“太阳都是红色的吗?”当幼儿选用橙色和黄色画太阳时,又提问:“其他颜色可不可以用来画太阳呢?”当幼儿用彩条画太阳时,教师进一步提问:“怎样的彩条才更像阳光呢?”通过了教师的提问,避免了一种僵化的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 
       幼儿期是获取知识经验的关键期。《纲要》非常鲜明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幼儿,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开展活动中我们要以整合观、儿童观来设计活动,指导幼儿学习,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频道最新信息 频道最新信息
·
·
·
·
·
·
·
·
·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文字、图片等稿件均为转载稿,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希望与作者取得联系。如果作者不希望我们在网上使用,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服务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中国远程教育网信息频道

Copyright 2008-2022 cnyc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